“酱香拿铁”爆火背后:品牌联名的利与弊
9月4日,贵州茅台和瑞幸咖啡合作推出了一款“酱香拿铁”咖啡。据悉,这款联名产品上线首日,销售量高达542万杯,销售额更是超过了1亿元。
这一横跨咖啡与白酒两大领域的联名产品的爆火,无疑为品牌联名的商业模式增添了新的一笔。
品牌联名看似是一种简单的商业模式,但背后却包含了深度的市场洞察。
年轻消费者接受新鲜事物的包容度较高,他们早上喝咖啡提神,晚上喝酒助眠,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对于他们而言,茅台酒的价格偏高,白酒在年轻消费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酱香拿铁”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年轻人的新奇心理,降低了他们接触茅台品牌的门槛。
品牌联名的另一大优势是可以帮助品牌保持活跃度,吸引市场关注。
茅台作为高端酒品牌,此次与瑞幸咖啡的合作,不仅扩大了年轻消费市场,也让品牌在新的领域中保持了活跃度。并且“酱香拿铁”这款创新的产品,也提供了白酒味觉上的新体验。
然而,品牌联名并非一片大好。
高端品牌在跨界时,需要谨慎对待新产品对于母品牌价值的影响。茅台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定价,与瑞幸的定价战略大相径庭。如果对新品品质没有严格的把控,可能会对茅台的品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而且,跨界产品的流行往往具有时效性。新奇的事物总是能瞬间吸引眼球,然而流行的残酷之处在于容易迅速过时。消费者的兴趣是短暂且多变的,如果联名产品不能持续满足消费者的新奇心理,就可能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此外,加入酒精的咖啡饮料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茅台的酱香型白酒虽然度数较低,但直接加入咖啡也有违和感。消费者对“酱香拿铁”的口味评价就呈现出两极分化,部分人觉得味道好,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不能接受。
实际上,品牌联名并非首次出现在咖啡茶饮赛道。
今年5月,喜茶与意大利奢侈品品牌FENDI联名推出绿研茶汤橙汁冰沙,迅速在消费端“出圈”引发热度,稳赚大把流量和订单。7月,上海精品咖啡品牌Manner与法国奢侈品品牌LV携手,以联名帆布袋带来新一波的抢购热潮。
这些成功的例子表明,品牌联名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的曝光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然而,跨界联名并非一蹴即至的成功之道,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定位、产品品质、市场接受度等多种因素,才能实现品牌的长期发展。
总的来说,品牌联名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商业策略,既能带来商业机会,也可能带来风险。
品牌在选择联名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好后续的品牌运营和风险应对,才能使品牌联名成为一种有效的商业策略,为品牌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